一个人一定要有原则要有底线,不能不分是非黑白。不关痛痒的事情可以不计较,可以模棱两可,不用什么都认真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的放过去,但是,触及原则、底线的事情,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这个得佩服苏东坡,他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坚持自己的底线、原则。

于是,苏东坡觉得,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当他又要放弃在杭州的舒心日子北上之时,“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十年,经历几次起复和贬谪,苏老早已不再是当初入朝时志得意满的少年,也不再是被下狱时惶惶然待死的中年。此时的苏东坡早已经心如大江,任潮来潮往,随风而走。于是,当他离杭回汴京时便写下《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向老朋友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气势雄放、达观超旷,反映了东坡豁达的心态和开阔的心境。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与参寥子之间的友情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是曾居高位,又名满天下的文豪,一个是跳出世外,又才华绝伦的诗僧,地位的悬殊丝毫没有阻隔他们知心的交往,在他们的诗文唱和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永远的互相敬重和佩服。元祐六年(1091)苏轼出知杭州两年之后被朝廷召回,离别之际,写下这首词寄赠参寥子。

此词上片感叹人生无常,流露出无意于功名的思想。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片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并以谢、羊之事为喻,表达了日后退隐杭州,以酬知己的素愿。“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这几句简单明了,回忆了和参寥子交游的片段和西湖的景色,发出感叹,像咱们俩这样知心的写诗人,不多啊。“约它年、东还海道”以下几句,表现了词人归隐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白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全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更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却见万里风潮卷地而来,突兀而去,似作者胸中藏有数万甲兵,在钱塘江上布阵。本词词意骨重神寒,却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似神仙般闲逸旷远,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真实地交织着苏轼人生矛盾的苦恼和蹈厉的豪情,使全词有蕴含不尽的情趣和思索不尽的哲理。
相关文章:
席梦思为什么叫席梦思(“席梦思”名称是怎么来的?)04-02
为什么买房不买顶楼(“穷买顶楼傻买一楼”,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04-01
家里没跳闸为什么没电了(客厅插座突然没电了怎么办?)04-01
日本为什么不睡床(为什么日本人全都喜欢睡地上,而不睡床上?)04-01
美国房价为什么便宜吗(美国房子便宜的原因原来在这?)04-01
避雷针为什么是尖的(避雷针的原理、作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