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教师提供的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依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浩浩乾坤)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末李自成起义有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到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想要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并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一)背景介绍

1.材料解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太平天国讨清檄文》
2.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主要发动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材料引入: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4.教师提问: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呈现什么趋势?必然会引发什么结果?
提示:上升趋势 白银外流 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
5.教师讲述: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对百姓来说是人祸不断,可偏偏又逢天灾。1850年前后两广地区水旱蝗灾不断,广西尤为严重。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处于破产甚至死亡的境地。一位叫洪秀全的农民知识分子挺身而出肩负起了组织领导民众的重任。早在19世纪40年代多次科举不中的洪秀全受西方传教士小册子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扬建立“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拜上帝教组织不断壮大,起义一触即发。
6.教师小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阶级矛盾的激化;2.外国经济侵略加重,冲击传统经济结构;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二)金田起义
1.图片展示:

图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
2.教师讲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一)定都天京
1.图片展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
2.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太平天国的进军路线。(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3.教师归纳:金田起义(1851)→永安(初建政权) →永安北上(1852年春)→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1853年3月定都天京)
4.民谣解读:
材料一 鲤鱼冲破滩头浪,云雀穿过黑云山;天军爬过东乡界,一天攻下五六关。
材料二 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
提示:这些歌谣描述的情形说明太平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行军所至得到民众的欢迎。
5.教师讲述:1985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

图为:《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材料引入:“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选自《天朝田亩制度》
2.问题思考:从材料中可看出农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能否实现?(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其核心思想是绝对平均主义;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设想,由于这一设想是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可能实现。
4.问题思考:既然《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实现,该如何作出评价?
5.教师归纳:要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两面性。它进步的革命性,因为它提出分配土地,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农民的积极拥护,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但是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土地和社会财富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从根本上说,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它只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6.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风暴即将来临。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一)天京陷落
1.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盛转衰到失败的过程。(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天京事变(1856年)→重建政权 →安庆陷落(1860年)→围困天京(1862年)→天京陷落 (1864年夏)
2.教师归纳:“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胜转衰。虽然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军,事上有所转机,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企图重振太平天国,但都已无力回天。
(二)《资政新篇》
1.材料引入:各省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发扬“公议”,听取社会舆论和群众意见。主张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主张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选自《资政新篇》
2.问题思考:《资政新篇》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它想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天京变乱后,为振兴太平天国政权;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不能实现。《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4.教师提问: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5.教师总结归纳: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6.材料引入:范文澜说:太平革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运动,自从太平天国革命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7.历史影响: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三、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缘起于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之后归于失败。它虽然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来者,推动了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编教材中作为一课时讲授的内容,增加了这一事件的前后联系。在此课的讲授中,重点是围绕对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史料的选取和解读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够灵活等,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章:
席梦思为什么叫席梦思(“席梦思”名称是怎么来的?)04-02
为什么买房不买顶楼(“穷买顶楼傻买一楼”,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04-01
家里没跳闸为什么没电了(客厅插座突然没电了怎么办?)04-01
日本为什么不睡床(为什么日本人全都喜欢睡地上,而不睡床上?)04-01
美国房价为什么便宜吗(美国房子便宜的原因原来在这?)04-01
避雷针为什么是尖的(避雷针的原理、作用)04-01